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活动 >> 新闻中心

央行旗下媒体:新兴经济体需加强自身评级机构建设

来源:金融时报;发表于:2017-09-11;人气指数:267

央行旗下媒体:新兴经济体需加强自身评级机构建设
2017-09-09 08:21:50 来源: 金融时报(北京)

    在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交通银行的评级降为垃圾级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之下,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评级市场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个话题也被推至风口浪尖。
    西方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核心业务均围绕为投资者提供信用评级、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服务及评估的对象主要为企业、金融机构、主权国家等。据估算,截至2011年,世界范围内较为活跃的信用评级机构大约有200家,然而这其中的“三大巨头”——标普、穆迪、惠誉控制了全球信用评级市场上超过95%的业务量。这三大巨头全部来自西方国家。依照西方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他们给予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都相对较低。以标普对金砖五国与对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的评级可以看出,除中国外,其他金砖四国的评级基本在B级(BBB,BB,B及+/-浮动)或以下,低于所谓“投资级”(BBB及以上)而落入“投机级”(BB及以下)。这样的评级结果往往被新兴市场国家视为有失公允甚至不予接受,然而鉴于三大巨头的垄断地位及影响力,他们的评级结果仍会作为世界范围内广大投资者的主要参考依据,从而会对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及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借贷乃至对其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不少新兴经济体痛定思痛,开始积极建立独立于西方体系的自身评级机构。和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欧美信用评级行业相比,新兴经济体独立评级机构起步较晚。以新兴经济体中的佼佼者——金砖国家为例,其信用评级行业迄今为止只有3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主权评级业务领域内,虽有尝试性发展但整体而言相对滞后。金砖各国的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大都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其发展历程上看,金砖国家信用评级行业的兴起以及本土评级机构的出现,与其国内外经济政策的改革有着直接的联系。大部分金砖国家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范围都是针对本国市场。
    但作为后来者,金砖国家评级机构具备有助于其提速发展的“后发优势”。资料显示,目前,金砖国家本土的评级机构已开始在国际评级市场崭露头角,并获得一定的市场认可度。比如,中国大公于2011年11月8日与白俄罗斯政府签署协议,为其开展国家信用评级服务——这是大公第一次受他国委托进行主权信用评级,标志着大公在获得国际承认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年,大公正式接受葡萄牙BES银行的委托为其进行信用评级,这也是国际评级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的评级机构为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委托信用评级的案例。此后,2013年,中国大公旗下的大公欧洲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通过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的批准,获得欧盟信用评级机构执照,并于同年6月13日正式启动欧洲评级业务,成为亚洲第一家在欧洲注册并获得信用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其他金砖国家本土评级机构也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如南非的GCR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非洲区域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其评级业务范围遍布所有证券类型,在津巴布韦、尼日利亚、肯尼亚设立区域分支机构,辐射25个非洲国家市场。作为立足于服务非洲评级市场的机构,GCR在非洲区域的评级业务数量占据非洲一半以上市场,甚至高于三大评级机构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之和。
    然而,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姜璐表示,建立一个金砖国家本土评级机构的实体是容易的,但使其能够具备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卓有成效并可持续地运转下去,并进而能够建立起其国际声誉与可信度绝非易事。核心竞争力不足是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将会面临的首要障碍,进而可能会直接影响其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任何一个评级机构而言,它的声誉和公信力都是建立在其能否发布准确和可信的评级结果基础之上的。专业性的人才队伍、科学的评级技术与评级方法以及有效的资信数据库是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综观三大评级机构的业务发展,他们除了均具备强大的专业性评级研究团队,也都形成了独立的评级技术体系,并在技术方法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金砖国家由于经营评级机构时间尚短,在评级行业从业人员培养、评级方法和行业研究、历史数据以及部门间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足,这些短板将直接影响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上一页 当前第1页 总共第392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