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数据中心 >> 金砖国家金融数据

爱国,关键时刻并不容易

来源:本站原创;发表于:2015-07-22;人气指数:1702

爱国,关键时刻并不容易
        ----贸大几位平凡校友的不平凡爱国表现
贾怀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层面,爱国排在前面。如果连国都不爱了,言其它也就没意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层面的3个词,是对每个公民讲的。而贸大校训是对我校全体师生的,对这个群体的要求理当高于对普通公民的要求。因此,尽管校训8个字中不含“爱国”2字,贸大师生必须爱国是理所应当。
    爱国有多种外在形式。作为一般公民,最主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作为对外商务工作者,无论是政府派出的外交官,还是企业派到境外的人员,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外事无小事,外派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在驻在国政治风云突变或安全局势恶化的紧要关头,更需冷静应对,全力保护国家利益。在我校众多校友中,常为人们赞誉的是政府高官、国企老总和民企大亨,他们为中国的对外商务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以各种方式反哺母校。但是也不能忘记几位平凡校友,他们在动荡的国际情势中有着不平凡的爱国表现。
一、巴西政变坐洋牢,坚强不屈反迫害
    2014年12月18日,巴西联邦政府发布公报,宣布撤销1965年巴西军人政权对王唯真、王耀庭等9名中国公民颁布的驱逐令。巴西司法部长若泽•爱德华多•卡多佐17日签发法令。法令指出,根据全国真相委员会调查,当时的军人政权对9名中国公民的驱逐完全出于政治和经济考量,他们并未犯有任何罪行,是独裁统治的受害者。
    三周以后,2015年1月8日,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双方“决心以中拉论坛为对话与合作的新平台、新起点、新机遇,进一步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把这两条消息联系起来看,可知前后50年中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今非昔比,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当初开拓中拉关系的一线探路者。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在拉丁美洲的邦交国只有古巴,这是一个特例。为了打开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采取民间交往现行铺垫的策略。恰此时巴西中左翼政府也希望与中国交往。于是中国先后派出王耀庭、侯发增、王唯真、王治、苏子平、马耀增、鞠庆东、宋贵宝和张宝生等九位同志[ 九同志的具体工作单位和职务是:新华社记者王唯真和工作人员鞠庆东;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会筹备组组长侯法曾,工作人员王治、苏子平和张宝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驻巴代表处副代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副经理王耀庭,工作人员马耀增和宋贵宝。]到巴西商谈贸易、筹备展览和新闻报道。其中宋贵宝是我校1955届毕业生。
    1964年4月,巴西发生右派军事政变,迫害左派和民主人士,中国派驻巴西的九同志也被巴西政变当局非法逮捕。他们诬陷和栽赃九同志开展“间谍活动”和“颠覆活动”。他们还串通国民党特务,妄图把九同志绑架到台湾。九同志胸怀祖国,绝不向他们的严刑拷打和欺骗利诱屈服,与他们展开了英勇的反迫害斗争。经中国政府和友好国家人士的努力,巴西当局在九同志身上打得如意算盘未能实现,只好将他们“驱逐出境”。
    1965年4月21日,九同志回到北京,在机场受到李先念副总理和首都各界数千人的热烈欢迎。4月22日,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九同志。5月7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九同志和他们的家属。4月24日,首都各界一万多人集会,热烈欢迎九同志胜利归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代表党、政府和全国人民向九同志表示亲切慰问,说九同志“不愧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人民树立了榜样”。国际反华势力“企图用卑鄙无耻的手段掀起一二污蔑中国的浪潮,破坏中国人民同巴西人民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友谊”,由于九同志的英勇斗争,使其反华图谋未能得逞。讲话号召“学习九同志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1974年8月,在中巴建交谈判过程中,中方主动提出两国间未了事宜,即“中国九人案”事件,并重申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巴方表示,从政治上说此案是错误的,巴政府将采取措施,撤销这一案件的司法诉讼。
    由于种种原因,巴西政府的承诺一直未能兑现。直到罗塞夫总统执政后,借鉴南非曼德拉政府处理白人种族主义政权迫害黑人的作法,建立“真相调查委员会”平反历史积案,对历史上的政治迫害对事不对人,才有了本文开头所讲的司法决定,还九同志迟来的正义。
    虽然过去多年,国内各界仍然没有忘记九同志的事迹。《大经贸》1995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从开拓经贸角度论述此案。《党史博览》2005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从党的建设角度颂扬九同志的革命气节。贾怀勤先生在1999年一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话中也忆及这件事。
二、进危城顶盔掼甲,遭劫持淡定应对
    随着世界局势的总体缓和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度提高,像巴西政变当局那样直接迫害中国驻外人员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了。但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发生内战、暴乱或恐怖主义活动,危及中国驻外机构和人员的事,还时有发生,需要应对,这也是考验驻外人员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关键时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生过战乱或骚乱,驻这些国家的一些外交官和中企人员在特殊环境下处变不惊,处惊不乱,沉着应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家财产和驻外人员生命安全。其中就有被外经贸部借调到驻外使馆商务参赞处的褚庆堂(我校1978届毕业生)和王双信(我校1976届毕业生,留校工作)。褚庆堂的事迹在本书另一篇文章中已有介绍,这里介绍王双信和另一位校友孙世伟。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前夕,各国驻伊使馆人员全都撤离。战后,中国政府决定恢复驻伊大使馆工作。2004年2月恢复建馆小组一行13人——其中7人来自外交部和商务部,6人是武警官兵负责保护使馆和外交官安全——于2月16日抵达巴格达,开展工作。大使馆馆舍惨遭轰炸,破烂不堪,不能再用,只得先租住酒店办公。当时伊拉克安全形势非常糟糕,为防不测,复馆小组每个人都佩装钢盔和防弹衣,佩戴胸标和袖标,汽车前后都贴上印有中国国旗和“CHINA”字样的醒目表示,以免被反美武装人员误认为是英美使团人员而遭袭击。
    复馆小组肩负着三大任务:第一,与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和临时政府接触,也要与占领当局、联合国机构进行正常的工作往来,以促进中伊双边关系的发展,继续维护和发展两国的传统友谊。第二,积极努力推动中国公司参与战后伊拉克的经济重建。第三,维护中国在伊拉克各个领域的合法权益。这三大任务中很大程度与王双信有直接关系。他五十多岁,已经在伊拉克干满了两年的任期,这次“超期服役”,再进巴格达。向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辞行时,母亲问他:“孩子,伊拉克在打仗呢,你去那里干啥?”他说:“领导让我去我就去。”王双信在复馆和伊拉克战后初期两国经贸关系上所做的工作难能可贵,获得了商务部领导的表扬。
2012年1月28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中国水电股份的苏丹南科尔多凡州一个公路项目工地遇袭,47名中国员工中有29人被当地反政府武装力量劫持。经过十余日的紧张斡旋,2月9日下午,这29名中国员工终于平安回到祖国。
    这29名中国员工中,只有孙世伟和马小龙掌握流利的阿拉伯语(编者注:苏丹的官方语言),所有与劫持者沟通的任务就落到了两个小伙子身上。特别是孙世伟冷静应对,在遇袭时还在网上留下最后一句话——“我们被包围了”。 在被劫持期间,孙世伟情绪淡定、语言清晰地向公司领导汇报被劫持过程。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孙世伟他俩临危不惧,主动担当起与武装分子沟通的责任。如果说一般情况下,刚参加工作派往国外不久的年轻人,能头脑清晰地使用当地语言与外方沟通,是很不错的表现的话,那么在突遭劫持的危险环境中,听清楚对方的每一个单词,说明白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则是难能可贵的表现,因为一句话、一个字弄错,就有可能给援救行动造成被动,甚至更大的损失。孙世伟的表现,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在媒体上被誉为“淡定哥”。
    孙世伟是我校2011届校友,拥得阿拉伯语和会计学双学位,毕业后入职中国水电集团。10月25日到达苏丹喀土穆,在中水电驻喀土穆的分公司工作,具体工作是翻译和财务管理。在被劫持的日子里,他起到了难友们主心骨的作用。获释后,他说:“我很自豪,终于带队把29名同胞都带出来了,履行了一个男人的职责,一个党员的职责,我爱你,中国!”

没有任何相关资料